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童话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学习课本里的童话)

发布时间:2024-10-02 09:12:03 浏览:100




语文课本里有不少童话,而且占了不小的比例,学生爱读,语文老师也愿意讲童话。如,一年级(上)就有嵇鸿的《小松鼠找花生》和金波的《雨点儿》,一年级(下)就有金波的《树和喜鹊》、胡木仁的《荷叶圆圆》和罗亚的《要下雨了》;二年级(上)就有方素珍、盛璐德的《小蝌蚪找妈妈》、冰波的《企鹅寄冰》,二年级(下)有张月的《我是一只小虫子》、彭文席的《小马过河》和冰波的《大象的耳朵》;三年级(上)就有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流火的《那一定会很好》和张之路的《在牛肚子里旅行》,三年级(下)里就有顾鹰的《我变成了一棵树》等,这些都是学生比较喜欢的短童话。它们有的是要精讲的,有的是供略读的,还有的是供延申阅读的。不管课本里怎么安排这些童话,对小学生来说,都是最有吸引力的。


为何童话是小学生最喜爱的呢?主要和童话本身的特点有关。童话有这样三个很鲜明的特点:一是童话营造一个幻想世界,或者幻想空间。也就是说,童话的形象及其言行是想象出来的,和小说里的人和事不一样。小说虽然也要想象,但小说里的人物及其言行是和现实生活中的几乎没有区别,只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场景变了而已。二是童话里的形象一般是拟人形象。在《格林童话》这样经典童话里,童话的主要形象是仙子和巫婆,但这样的经典童话是对民间童话的改编,后来的创作童话一般都是把动物、植物及生活中其他的物件、工具拟人化。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和《皇帝的新装》其实是短篇小说,之所以被后来的人称为童话,是因为安徒生那个时候,还缺乏文体自觉,当时安徒生自己也没有明确的童话文体概念,他的“童话”故事并非都是按照童话的样子来写的。有些专家认为《安徒生童话》和《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的“童话”里的形象是“常人形象”,当然是“自圆其说”而已。今天我们创作童话,里面的主要形象都是常人,那肯定没人说它是童话了。因此,从这一点来看,语文教学不宜把《卖火柴的小女孩》和《皇帝的新装》编到童话课文里,也不要把它们当童话来读,它们就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短篇小说,或小小说。这两个“童话”的寓意很深,现实生活含量很厚,作为初中或高中课文是最好的,因为初高中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它们的内涵。三是童话要讲故事,但它和生活故事、小说等不一样。童话的故事是发生在幻想世界的,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都会在幻想空间里进行,或者在现实与幻想两个空间里切换。语文课本里把黄瑞云的《陶罐和铁罐》当作寓言,有人说它也像童话,但它里面只有两个形象,且是对比形象,没有突出其中一个形象,因此更符合寓言的写法。



值得提醒的是,寓言和童话的最大区别是,寓言要把道理说明白,而童话不需要讲道理。另外,寓言不需要塑造形象,它通常借助两个形象的言行对比来讲一个道理,而且寓言的形象不必是幻想形象。但在语文课文学习中,还是有不少学生不能完全辨别童话的特点。我觉得家长和语文老师不要急,多读读童话,尤其是一些优秀作家的童话,孩子就渐渐理解童话的特点了。明白了童话的特点,自己练习写童话,也就迈开了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