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赠刘景文 古诗大全解释(宋诗.赠刘景文 没有苏东坡,西湖只是无名之地耳)

发布时间:2024-11-02 19:48:29 浏览:100

头条抄书打卡第83天

注释

【刘景文】名季孙,诗书画俱佳,与曹子方等文人为苏轼好友。

【荷尽】 荷花枯萎。

【擎雨盖】撑开的雨伞。擎,举起、托起。盖,伞,诗中比喻荷叶。

【残】凋谢。

【君】您,古代对他人的尊称。

【橙黄橘绿时】指农历秋末冬初,橙子发黄、橘子将黄还绿的时候。

诗词大意

荷尽已无擎雨盖,

荷花枯萎,荷叶也不再像一把撑开的雨伞了;

菊残犹有傲霜枝。

菊花凋零,但那迎霜傲立的残枝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一年好景君须记,

您一定要记住,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色,

最是橙黄橘绿时。

就在这橙子发黄、橘子将黄还绿的时候。

简析

这首诗题目一作《冬景》是诗人赠给好友刘景文的。前两句抓住“荷尽”“菊残”描绘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说明时令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橙黄橘绿”、硕果累累之景,而这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以此比喻人到壮年,青春虽已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借此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格调乐观向上。

作者简介

苏东坡(1037-1101年),名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世称苏东坡,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

抄者的话

东坡先生之“二落”


上次二起说到东坡先生在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被高太后和司马光请回宫中任职。但皇太后和司马光彻底否定王安石的旧法,让苏轼极为不满,他坚持实事求是,抵制彻底否定。因与皇太后和司马光政见合不来,苏东坡感觉不高兴,一再主动请辞外放。公元1089年7月至公元1091年3月,担任杭州市刺史一年零7个月。


苏东坡在阔别16年之后,又阴差阳错的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出任杭州知州。然而,当苏东坡再度来到杭州时,发现他日夜思念的西湖,由于疏于治理,已是荒草丛生、湖水干涸、到处淤泥,水光潋滟早已无处寻找,山色空蒙也成了往昔回忆。


因为当时杭州正值大旱,饥荒遍野,到处是一片凄惨,而西湖又是杭州百姓的主要淡水来源。面对西湖的一片衰败景象,苏东坡下决心疏浚西湖,打通湖水的阻滞,以利灌溉,舒缓旱灾所造成的危害,并借此恢复西湖往日的秀丽风光。


于是,他毅然顶着压力上书朝廷,请求开浚西湖。朝廷虽然批准了疏浚西湖的请求,但只拔付了一万贯钱和100张度牒(僧人出家的身份凭证)作为经费。不过,这笔钱远远不够工程开支,治理西湖需要大笔资金,缺口还差近两万贯钱。后来,苏东坡灵机一动,就利用这些度牒卖了一万七千贯钱,最后又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开展了大规模的治理西湖工程。


经费问题解决了,另一个更大的难题又来了:疏浚出来的大量淤泥,如何处理呢?别看苏东坡是一介书生,但对于环境设计倒是挺有一手。他通过对西湖及周边环境的细致考察,巧妙地变废为宝——从湖底运出的一部分淤泥,用作农田基肥,让原来的沼泽地变成肥沃的农田。而另一部分淤泥,则直接堆积建造了一条沟通西湖南北的长堤,并在堤上造了六座桥,种下各色花草树木,这样一来,既节省了工期和劳动量,同时也让西湖多了几处美景。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就把这条长堤被命名为“苏公堤”,而六座桥就是著名的苏堤六桥。


何谓“苏堤春晓”?桃红映日,垂杨拂堤,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经苏东坡改造后的西湖既增添了美景,又方便了游人与湖水的亲近。而苏东坡呢,闲遐之余也经常来湖边散步,并且凭着自己的才华与感悟,又写下很多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篇,成为了杭州西湖的最佳代言人。


我觉得吧,杭州应该感谢东坡居士,如果没有他最初的西湖疏浚治理,就没有现在的杭州,更别说美丽的西湖了。之前我说了知道西湖是因为西施,“欲把西湖比西子”这句话。可见东坡先生对西湖的爱是刻在骨子里那种真心实意,谢谢你,苏大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