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全诗(毛泽东诗词赏析)

发布时间:2024-12-11 09:47:04 浏览:100

【毛泽东诗词赏析】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赏读】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是1936年2月,当时中央红军已胜利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在1935年当红军长征快近尾声时,中国的政治形势已处在十分严峻的关头了。日本帝国主义继1931年至1932年侵占东北三省后,并未止步,又于1935年向中国发动全面战争,日军从关外杀进了关内。

就在这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时刻,在中国政治格局将发生大变动的前夜,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冬天(12月17日至25日)在瓦窑堡召开了扩大会议,会上制定出了在全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瓦窑堡会议结束后,为了宣传党中央关于全民抗日的政治主张,以实际行动推进全国抗战高潮,毛泽东、彭德怀率领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于1936年2月20日渡黄河东征,取道山西,奔赴河北抗日前线。东征前夕,毛泽东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指挥渡河准备工作时,眺望茫茫北方的大雪,一口气写成这首气吞河山的壮丽诗篇。

毛主席这首《沁园春·雪》从其诞生、发表直到现在一直被各界人士及广大人民共推为他最好之诗,也被认为是他最大气魄之诗。但这首诗引起震动神州的局面是在1945年10月,一首诗能掀起如此大的轰动的确是古今罕见的蔚然奇观。

这一年10月,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从延安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就在谈判期间,毛主席见到他的老朋友柳亚子,分外高兴,随后就手书《沁园春·雪》于一页印有“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的信笺上,相赠于柳亚子。

柳亚子读后,内心大为激荡,即唱和一首《沁园春》“次韵和毛主席咏雪之作,不能尽如原意也。”在柳词《沁园春》之后,他又写了一首自跋在诗后,在此不妨抄录于下,让我们看一代名词人柳亚子是怎样欣赏毛泽东的《沁园春·雪》的:“余识润之,在1926年5月广州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二中全会会议席上,时润之方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也。及1945年重晤渝州,握手惘然,不胜陵谷沧桑之感。余索润之写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到陕北看大雪《沁园春》一阕。展读之余,叹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况余子乎?效颦技痒,辄复成此。”

后来,柳亚子忍痛割爱,又将《沁园春·雪》毛主席的墨迹转赠不断向他索取的著名画家尹瘦石,并又作跋文一篇,连同自己和作,一并送之。

在给尹瘦石的这篇跋文中,柳亚子继续写道:“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接着柳亚子又将毛主席此词及自己的和作抄送《新华日报》(中共中央当时设在重庆陪都的报社),报社负责人认为发表此诗应向毛主席本人请示,而那时毛主席已签署了“双十协定”后返回延安,请示需费时日。后决定先刊发柳亚子的和词。柳词一出立即引起普遍的关注,因人们已从他词的题序中知道了毛主席写有一首《沁园春·雪》的词。一时报人及文化人多方奔走,四处寻找,于是出现了一些手抄本在私下流传。而抢先一步首发于报纸上的是吴祖光,他当时在重庆一家民营报纸《新民报晚刊》副刊《西方夜谭》当编辑。他从三处(或好几处)抄得此诗的不完全稿,拼合完整,于11月14日在该报第二版副刊上刊出,并加有按语:“毛润之先生能诗词,似鲜为人知。客有抄得其《沁园春·雪》一词者,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据毛氏称则游戏之作,殊不足为青年法,尤不足为外人道也。”

此诗一出,若平地一声春雷在重庆造成大震荡,一夜之间人民奔走相告,相互议论,成为持续了很长时间的重大新闻;从青年到老者,从办公室到茶馆,评论赞叹之声不绝于耳。同时又若一石激起的千层波浪,一圈又一圈水波向外扩,一直扩到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

国民党一时慌了手脚,蒋介石亲自责令国民党中宣部召开紧急会议,布置围攻策略。昼夜之间,国民党反动派控制的各个报纸刊登大量的与毛主席针锋相对的《沁园春》,而且还著文攻击毛泽东有“帝王思想”云云。

重庆文化界进步人士对国民党当局的恶劣行为也给予了反击。郭沫若率先在《新民报晚刊》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首和词《沁园春》,接着又与聂绀弩和作一首发表于《客观》杂志上。王若飞舅父黄齐生老先生也作《沁园春》反击,一时间两派“沁园春”(革命派的沁园春与反动派的沁园春)在重庆上空与大地搏斗飞舞,“沁园春”也成了成千上万市民的口头禅。就在这万众瞩目,激烈论战的当口,重庆有一个十分精明的开饭馆的老板当即决定以“沁园春”为店名,而且在店堂内悬挂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以此招徕顾客,顿时生意火爆,日进斗金不在话下。

那么对于敌人的指责,此诗有“帝王思想”,毛主席怎么对付的呢?后来,即1958年12月21日,毛主席正式为这首诗作了批注并点明了主题。

再来赏读该诗本身的艺术魅力。犹如前面所引柳亚子所说,毛主席这首诗可谓千古绝唱,而且技艺、胸襟之高超也是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连东坡、稼轩均屈居其下。

咏雪之作,自古以来,文人骚客无不多有咏叹,而且佳作迭出。但毛主席这首咏雪诗脱尽前人窠臼,词出新意,思想出新意,同时也依循古格,非大手笔不能出之。的确是“横绝六合,扫空万古”,大气包举祖国万里江山及悠久中华历史。

《沁园春雪》是一首北国风光的赞歌,它也表达了作者崇高的革命气概和无产阶级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作者的伟大抱负和雄视百代的千古豪情。

上阕主要写景咏物,歌颂北国风光的壮丽奇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三句,起笔就大气磅礴,有包揽宇内之势。千里、万里、冰封、雪飘,工仗整齐,上天入地,向八面展开,在此诗人内心之激情已一举盖了“北国风光”。

然后又以方位地理写长城内外、黄河上下之大象,将一腔豪气再贯四行,笔力千钧包括了东、南、西、北。

接着乘未竟的大豪气,稍稍一顿,进入细部描绘,山之旋舞如银蛇,雪原驰骋如白象,比喻神来,当以妙化入境,信手拈来,不费半点力气。这山、这雪想与老天一决高下吗?诗人在此也借此景暗示了自己欲与天地搏斗的壮烈情怀。

情再随景起,情引领风景,诗人在幻美,等待阳光朗照,晴天丽日之时,那洁白的雪原上艳阳天普照河山大地,万紫千红犹如一群群红装素裹的少女,绚丽妩媚,光采射人,在此作为上阕收尾,意气是风发的,从茫茫大雪中脱颖而出,江山出现了红色的新姿,太阳也必将升起。精中之精蕴渐出,预示了一个崭新的中华将诞生于祖国大地。

下阕着重追古抒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两句在章法上称为“过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句用深情的赞美承“分外妖娆”,第二句紧接首句意脉而又大开思路以启下,把上下两阕连缀得天衣无缝。自然过片一完,以一个“惜”为统领,连下七句臧否历史人物,共举五个著名中国皇帝作总体评价,给予了严肃深刻的评说,臧否人物,言辞含蓄委婉,分寸得宜。以“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作者语)千秋功罪一笔带过,势如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

最后,“俱往矣”一句总括过去千百年历史中的许多英雄人物,引出今朝。“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是全词中最具伟力的诗语,作者雄视百代,超越千古,充分表达了无产阶级肩负历史使命的自豪与完成历史使命的自信。


【毛泽东诗词赏析】狮子眼鼓鼓

狮子眼鼓鼓

毛泽东


狮子眼鼓鼓,

擦菜子,

煮豆腐,

酒放热些烧,

肉放烂些煮。

【赏读】

毛泽东的故乡是一个山水秀丽、富有传奇色彩的地方。相传舜帝南巡至此,被雄山秀水所吸引,令臣僚奏韶乐,引来百凤朝仪,留下“乐成九韶,音召凤至”的千古佳话。从此,这里名曰“韶山”,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游览歌咏的胜地。故乡的人文景观、神话传说,赋予毛泽东浪漫多情、想象丰富的诗人气质,使他在少儿时期就显露出非凡的诗词天赋。

毛泽东是1893年12月26日(清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出生的,到1901年春节,他才八岁。这一年春节,就像往年一样,他跟母亲到外婆家拜年,在阵阵锣鼓、鞭炮声中,一群耍狮子的队伍进村来了。毛泽东兴高采烈地跟随大人去看耍狮。按照当地习俗,狮子耍到谁的身边,谁就要赞几句吉利话以讨个口彩。那些吉利话通常都是整齐押韵而富有诗意的顺口溜。当狮子活蹦乱跳地耍到毛泽东身边时,小小年纪的他灵机一动,便脱口而出地唱出了这首诗。

这首诗其实是一首活泼有趣的顺口溜,他从一个儿童的视角,生动地描写了狮子的可爱形象和烧酒煮肉的热闹农村气氛。他的朴素语言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童年毛泽东很聪明,记性好,学唱快,唱得也比较多一些,正是这些源自于湖南农村中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的陶冶,“润物细无声”地开启了毛泽东童年时期的诗境性灵,这是到现在为止,我们能够见到的毛泽东最早的口头创作。


【毛泽东诗词赏析】咏指甲花

咏指甲花

毛泽东


百花皆竞放,指甲独静眠。

春季叶始生,炎夏花正鲜。

叶小枝又弱,种类多且妍。

万草披日出,惟婢傲火天。

渊明爱逸菊,敦颐好青莲。

我独爱指甲,取其志更坚。


【赏读】毛泽东作此诗时,年仅十四岁。这一年的夏天,毛泽东到外婆家附近的保安寺玩耍。他看到寺院四周盛开着色彩斑斓的凤仙花。这是一种不择土壤、随处生长的小花,因花瓣可用来染指甲,故俗称指甲花。望着顽强生长、傲暑盛开的指甲花,少年毛泽东不禁萌生写诗欲望,并联想起古人各得其趣的咏花诗文:陶渊明归隐田园,独爱菊花;周敦颐生性清高,独爱莲花。此时的毛泽东却偏爱枝叶弱小、意志坚强的指甲花。

从保安寺归来,毛泽东吟成了这首五言诗。这首诗以浅近、明快的语言,描写了指甲花的生长特性和笑傲炎夏的坚强性格,结尾点明题旨,寄托了少年毛泽东高尚的理想和情操。此诗前八句写凤仙花春季生叶、夏季开花、叶小枝弱、种类颇多等特点。少年毛泽东认为,凤仙花最大的特点是在“百花皆竞放”的时节,它不与百花争芳斗艳,“独静眠”于百花之中。另一特点则是“惟婢傲火天”。“婢”字,贴切地比喻凤仙花的弱小;而这样弱小的花,竟在炎热的盛夏傲然开放!这句为诗境的开创作了有力的铺垫。末四句,从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与“我”独爱指甲花的类比中,点出“取其志更坚”的诗旨。

这首古风在写作技巧上已相当纯熟,表明少年毛泽东诗词创作已有较深厚的文字功底。


【毛泽东诗词赏析】耕田乐

耕田乐

毛泽东


耕田乐,

天天有事做。

近冲一墩田,

近水再墩望,

多年副产积满仓。

农事毕,

读书甚馨香,

坐待时机自主张。


【赏读】1907年和1908年,毛泽东时值十四到十五岁,这两年他休学在家务农,白天同家中雇的长工一同干活,晚间则帮助父亲记帐。同时,他还坚持读书。通过读书,使他开始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同时也让他产生了恢复学业的愿望。

“在这段时间里,毛泽东对父亲的严厉感受很深,后来回忆说,‘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帐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两个弟弟,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帐,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埃德加·斯诺著,董乐山译:《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106—107页)。于是,犁、耙、栽、割,全套农活,他都样样在行。还常常跟长工争胜,抢重活干,养成了山区农家子弟的本色:吃苦耐劳,勤快朴实,不怕艰难,对农民的痛苦也体会很深。”(《毛泽东》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主编:金冲及,1996年8月版第2页)

这首《耕田乐》,正是记载了毛泽东这段时间的耕读生活状况与心态。

全诗颇具歌谣风味,写得朴素、自然。一任纯真,看似不经意,却富含一定功力,特别是结尾“坐待时机自主张”一句,已经暗示出了少年毛泽东不安于一隅现状,正待跃跃欲试,相机投身到救国救民的宏伟事业之中。


【毛泽东诗词赏析】赞井

赞井

毛泽东


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

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

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


【赏读】

据肖三所著《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一书中说,毛泽东8岁开始上学,先在离家很近的南岸私塾,两年后转入桥头湾、井湾里等地私塾,直到13岁才离开。此诗作于1906年,为毛泽东13岁时在韶山井湾里私塾读书期间的习作。

再据1988年1月15日《文摘周报》所载一文《少年毛泽东一事》得知,少年时毛泽东就敢于批评老师及教学中的弊端。有一次,老师毛宇居外出,临走前规定学生必须在室内背书,不准走出私塾房间。老师前脚一走,少年毛泽东就上了山,摘回一书包毛栗,分给所有的同窗,也敬奉塾师一份。老师返回后,责问毛泽东为什么要违反私塾的规矩,毛泽东朗声回答:“闷在屋里,头昏脑涨。死背硬读,也是空的。”老师十分恼火,但知道用背书的方法惩罚毛泽东,难不倒这位记忆力很好的学童,便指着天井说:“我要你写诗赞井!”毛泽东沿着天井转了两圈,便口占了这首五古。

天井本是不能蓄水的,只供四周房屋采光与雨水流通之用。而水井是蓄水的,浅的可以养鱼。此诗的头三句,写天井的位置与结构特点(铺砌卵石)。接着由天井与水井共一“井”字的词汇特征,转咏水井之鱼,这是由实写转入虚写。而从诗的立意上看,咏井中之鱼,是实写,而以“小鱼”喻学童,指出学童囿在“周围是高墙”的塾舍中,“永远养不长”,语意双关地抨击封闭式私塾教育,则是虚写。托物寄兴,虚实相生,构成了这首貌似浅显却寓意深远的五古。

1950年,毛泽东在北京会见他的老师毛宇居时,还曾谈起赞井咏诗的往事,笑着说:“这也是你老师逼出来的呀。”1959年,毛泽东回到韶山后,在一次酒宴上起身向这位族兄、老师毛宇居敬酒,毛宇居连忙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紧接着说:“敬老尊贤,应该应该!”师生情谊,尽溢其中。

此外,从这首诗中,我们也可以窥测到毛泽东后来在教育思想领域所进行的一系列大胆改革的雏形。比如诗人提出学生应该除学习外,还要学工、学农、学军,学生们应该走出去,到广阔天地去,走与工农兵相结合、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及科学试验相结合的道路。也即,诗人一直反对经院式教育,反对填鸭式教育,强调教育的生动性、实用性、实践性及革命性。


【毛泽东诗词赏析】咏蛙

咏蛙

毛泽东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赏读】

清政府于1909年夏天下令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校。湘乡创办了许多“洋学堂”,东山高等小学堂算是全县的“最高学府”了。来这所学堂读书的,大多数是富绅子弟,穿着讲究;很少有农民子弟上这样的学堂。毛泽东后来回忆道:“我比别人穿得差,只有一套象样的短衫裤。……很多阔学生看不起我,因为我平常总是穿一身破旧的衫裤。……我被人讨厌,还因为我不是湘乡人。你是否原籍湘乡,是非常重要的,你是从湘乡哪一乡来的,也很重要。湘乡有上、中、下三里,上、下两里人纯粹由于地域观念而斗争不休,彼此势不两立。我在这场斗争中采取中立的态度,因为我本来就不是湘乡人。结果三派都看不起我。我精神上感到很大的压抑。”

毛泽东当时潜心求学,对富绅同学的嘲讽一般不予理睬。但是,嘲讽过多过急了,他的压抑的心情过重,不免激起股厌恶和反抗的情绪。某一天他改写了这首咏蛙诗,交给那些趾高气扬的同窗,以显示自己“虎踞”的威严。

全诗以拟人化手法,借物示意,首联写青蛙如老虎般独霸池塘的神貌。一个“独”字,先声夺人,写出青蛙有恃无恐的神态,也显示它自有独特的生存空间。“如虎踞”,言意青蛙虽小,威严不可侵犯;“养精神”,描绘青蛙“修身养性”的心态。“塘前”“绿荫树下”,是青蛙生活的环境,它们与“如虎踞”“养精神”的青蛙构成一幅和谐精美的画面。此二句为下联蓄势,预示青蛙是不可欺侮的。

次联写青蛙的“宣言”。它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向自然界发号施令:我不先开口,谁人敢作声!此二句,正面描写青蛙的凛然气势与蓄藏的巨大能量;侧面暗示那些自命不凡的“虫儿”:你们只能跟班,只能臣服。从此诗可以看出青年毛泽东素有湖南人“敢为天下先”的超凡气概与凛然浩气。


【毛泽东诗词赏析】呈父亲

呈父亲

毛泽东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赏读】

毛主席写这首诗时正值17岁(1910年秋),据《毛泽东传》载,当时“毛泽东准备离开闭塞的韶山去长沙求学,去广阔的天地锻炼,而且立下誓言,不成功绝不还乡。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他的激动心情是可以想象的。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

该诗首句直言离开家乡求学,务必“成名”,否则,立誓“不还”,表示自己决心之大。

第二句紧承“誓不还”,推开一论,谓人生一世,无须固守家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之一生贵在奋斗,应“先天下之忧而忧”,不必考虑一定要老死故里。言外之意,山外有山,“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踏遍青山人未老”,人生的理想之树永远长青。

从这首小诗中,我们已经看到毛泽东从少年时代起就胸怀远大抱负及无限的革命理想。